中医治疗胃病的方剂需根据证型辨证选用,常见包括疏肝和胃、消食导滞、温中散寒、养阴清热等类型。例如肝胃不和可用柴胡疏肝散,饮食积滞适用保和丸,胃寒疼痛宜选良附丸,胃阴不足则用养胃汤等。
- 疏肝理气类:针对肝气犯胃引起的胀痛,方如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陈皮等)或疏肝和胃汤(柴胡、白芍、延胡索等),能缓解胁胀嗳气。
- 消食化积类:适用于暴饮暴食导致的胃胀,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等)可消食导滞;化肝煎(青皮、栀子等)则擅治肝胃郁热伴反酸。
- 温中散寒类:良附丸(高良姜、香附)专治胃寒疼痛;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饴糖)适合脾胃虚寒的隐痛喜温。
- 养阴清热类:胃阴不足伴灼热感可用养胃汤(沙参、麦冬、石斛);李今庸经验方(生地黄、玉竹等)侧重滋阴清热,改善口干便干。
- 调和寒热类:寒热错杂证常用半夏泻心汤(黄连、干姜、党参)或温清饮(黄连、吴茱萸),兼顾清热与温中。
提示:中医方剂需结合个体体质辨证使用,盲目套用可能加重症状。若胃痛反复或伴呕血、黑便,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日常需忌生冷辛辣,规律饮食以配合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