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房颤是一种持续超过3个月的心律失常疾病,主要表现为心房快速无序颤动,导致心跳不规则,可能引发血栓、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
症状与危害
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心室率过快或过慢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长期慢性房颤会降低心脏泵血效率,增加血栓风险,尤其是脑中风概率显著升高。 -
分类与特点
根据持续时间可分为持续性房颤(超过7天)和永久性房颤(超过1年)。慢性房颤多指持续3个月以上,心室率可能表现为“快房颤”(>100次/分)或“慢房颤”(<60次/分),后者易被忽视但可能需起搏器治疗。 -
治疗与管理
以控制心率、预防血栓为核心:- 药物: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降低血栓风险,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
- 手术:射频消融适用于部分患者,严重病例需结合心脏手术;
- 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酗酒和过度劳累。
慢性房颤需长期监测与规范治疗,及时就医可显著改善预后并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