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肝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或肝硬化,属于梅毒系统性感染的并发症,需结合抗梅毒和护肝治疗。
-
病因与传播
梅毒肝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病原体经血液扩散至肝脏,导致肝细胞损伤、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 -
典型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黄疸、食欲不振、腹胀、右上腹疼痛等肝功能异常表现,晚期可见肝掌、蜘蛛痣、腹水等肝硬化体征,部分病例伴随无痛性肝肿大。 -
诊断与检查
需结合梅毒血清学试验(如RPR检测)和肝功能指标(ALT/AST升高、白蛋白降低),影像学检查(超声、CT)可显示脾大、肝形态异常。 -
治疗原则
核心是青霉素类抗生素(如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同时辅以护肝药物;晚期患者需长期随访,避免劳累、饮酒等加重肝损伤的行为。 -
预防与注意事项
安全性行为可降低感染风险,确诊后应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定期复查肝功能和梅毒血清学指标,防止复发或进展为终末期肝病。
梅毒肝的早期干预是关键,若出现不明原因肝损伤或梅毒高危暴露史,应及时筛查并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