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瘫痪(俗称“面瘫”)是一种因面神经损伤导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包括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等动作,常见诱因包括病毒感染、受凉及脑血管病变,多数患者可自愈但需及时干预避免后遗症。
-
核心症状
患者常突发单侧面部肌肉麻痹,表现为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微笑或鼓腮时歪斜更明显,可能伴随耳后疼痛、进食滞留食物或流泪异常。 -
病因分类
- 周围性面瘫:占多数,由疱疹病毒感染(如亨特综合征)、受凉或中耳炎引发,导致神经水肿压迫。
- 中枢性面瘫:多因脑卒中、肿瘤等损伤脑内神经通路,症状以下半面部为主,常伴肢体瘫痪。
-
治疗与预后
急性期需激素或抗病毒药物减轻炎症,配合针灸、理疗促进恢复。约90%轻症患者3-6周自愈,但老年或合并慢性病者易遗留面肌痉挛,需早期康复训练。
若出现突发面瘫症状,应尽早就医排查病因,避免延误治疗黄金期。日常注意保暖、增强免疫力可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