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疾患是否需要手术,主要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症状。 重度狭窄或关闭不全、伴有心衰或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时,必须尽早手术干预;轻中度病变且无症状者可保守观察,但需定期随访。 现代治疗手段包括外科修复/置换和微创介入技术,高危患者更适合后者。
1. 手术指征的核心判断标准
- 二尖瓣病变:重度狭窄(血液流动严重受阻)或关闭不全(反流导致心脏负荷加重)需手术,避免引发心衰或肺动脉高压。轻中度病变若无症状,可通过药物和定期监测管理。
- 主动脉瓣病变:重度狭窄(跨瓣压差>50mmHg或瓣口面积<0.8cm²)即使无症状也需手术,猝死风险高;中重度狭窄合并胸闷、晕厥等症状更需及时干预。
2. 手术方式的选择
- 传统外科手术:适用于多数患者,包括瓣膜修复(保留自身瓣膜)或置换(机械瓣/生物瓣),但需开胸,恢复期较长。
- 微创介入治疗:如经导管二尖瓣修复(MitraClip)或主动脉瓣置换(TAVR),创伤小、恢复快,特别适合高龄或合并症多的患者。
3. 保守治疗的适用场景
轻度瓣膜病变且无症状者,可通过降压药、利尿剂等控制病情,但需每6-1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监测病变进展。
总结:瓣膜手术决策需综合评估病变程度、症状及患者整体状况。及时手术能显著改善预后,拖延治疗可能加重不可逆损伤。定期随访和早期干预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