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CIN)是一种因使用碘化造影剂而引发的急性肾损伤,其形成机制主要与肾血管收缩、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肾小管阻塞及氧自由基损害有关。
形成机制
- 肾血管收缩与缺血:造影剂可能导致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从而引发肾髓质缺血。
- 细胞毒性作用:造影剂可能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
- 氧自由基损害:造影剂通过促进活性氧的形成,对肾小管造成进一步损伤。
- 肾小管阻塞:造影剂在肾小管内浓缩后变得黏稠,形成栓子,堵塞肾小管,加重肾小管损伤。
高危因素
- 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高龄(>70岁)等。
- 造影剂剂量:高剂量碘对比剂的使用显著增加CIN的发生风险。
- 血容量不足:脱水状态会加重造影剂对肾脏的毒性。
预防措施
- 水化疗法:通过静脉输液增加尿量,减少造影剂在肾小管内的浓度。
- 选择合适的造影剂:低渗或等渗造影剂可降低毒性。
- 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在造影前停用。
- 药物预防:如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可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总结
造影剂肾病的发生与多种病理生理机制相关,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预防措施。通过合理选择造影剂、控制剂量、优化水化治疗及避免肾毒性药物,可有效降低CIN的发生风险。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