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研发,优化结构,提升服务
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对药企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企业需从多个维度调整策略以适应政策变化。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产品策略
- 强化临床价值与市场价值评估
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确保药品通过国家医保局专家评审,平衡临床需求与市场供应。对于创新药和罕见病药,可通过提供详细的企业承诺书、药品基础信息及生产供应说明等材料,争取优先纳入医保目录。
- 应对调出风险
对可能被调出的重点监控品种,需通过学术推广、临床路径验证等方式重建市场信任。例如,针对疗效存疑的品种,应停止超剂量用药等不当营销,回归临床价值本质。
- 关注政策趋势
及时关注医保目录扩容计划,通过医保准入谈判、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研发成本,同时为创新药腾出支付空间。
二、市场策略
- 调整销售渠道
-
DTP药房与院外市场 :将无法进入医院的药品转向DTP药房、诊所、药店等终端,利用处方外流趋势扩大市场份额。
-
下沉基层市场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短缺问题,可将符合用药特点的品种下沉至乡镇卫生院等基层终端。
- 差异化竞争
-
聚焦高潜力品类 :强化慢性病用药、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多元化业务,降低对单一医保品种的依赖。
-
组合疗法创新 :通过自有产品线组合,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整体疗效和市场竞争力。
三、运营策略
- 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
在药品降价谈判中,需平衡患者负担与药企研发积极性,避免因降幅过大影响后续供应或质量。建议建立灵活的定价机制,结合市场竞争和成本结构动态调整。
- 服务能力升级
加强慢病管理、药食同源产品等新兴业务,通过提供专业用药咨询、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提升客户黏性和品牌价值。
四、合规与协同
- 全生命周期管理
避免“进目录即懈怠”现象,持续开展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监测,确保符合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要求。
- 产业协同发展
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药品临床价值验证和医保政策优化,形成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通过以上策略,药企可在医保目录调整中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