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继续刷医保卡属于违法行为,医院若未核实患者身份或协助套取医保基金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罚款、吊销资质甚至刑事责任。关键点在于医院是否履行审核义务、是否存在主观故意。
医保系统与公安户籍信息未实时联网可能导致死亡后医保卡未被及时注销,但医院作为使用终端有责任核对患者身份。若医院在明知患者已死亡的情况下仍允许刷卡,或未严格检查医保卡与使用者是否匹配,则构成协助骗保。即使因系统延迟导致信息不同步,医院也应通过人工核验(如要求出示身份证、病历等)避免违规操作。
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医保使用内控机制,包括:定期更新患者生存状态;对频繁开药、超额报销等异常交易触发预警;培训医务人员识别欺诈行为。若因管理漏洞导致医保基金流失,涉事医院将面临行政罚款、暂停医保服务协议等处罚,直接责任人可能被追究玩忽职守罪。
个人故意使用已故亲属医保卡骗取报销属诈骗罪,金额超过3000元即可立案。医院若未尽审核义务可能成为共犯,尤其是长期默许“代开药”等行为。建议医疗机构引入人脸识别或二代医保卡实名认证技术,从源头杜绝冒用风险。发现可疑交易应立即冻结账户并向医保局举报,否则可能被认定为放任骗保。
无论是技术漏洞还是人为疏忽,医院对医保卡使用均负有审核责任。完善身份核验流程、建立死亡信息核查制度是规避法律风险的核心,同时需警惕“人情式”违规操作带来的连锁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