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社保领取生育津贴属于违法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个人或单位若通过虚构劳动关系、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社保待遇,将面临法律制裁。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法律后果
-
刑事责任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劳动关系、伪造证明材料骗取生育津贴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
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88条规定,以欺诈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保险金,并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二、典型案例参考
-
虚构劳动关系案例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曾判决,某公司通过虚构劳动关系为36名不具备参保条件的孕产妇缴纳生育保险,累计骗取98万余元,最终8人获刑。
-
个人诈骗案例
福州市参保人苏某某明知自己非在职女职工,仍通过挂靠企业骗取生育津贴7441.92元,被社保局责令退回并罚款1.48万元。
-
公司违规案例
沈某以公司名义为6名孕妇虚构劳动关系,骗取生育保险基金3.57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8000元。
三、风险提示
-
个人风险 :若涉及虚构劳动关系或骗取基金,可能被列为失信人员,影响征信记录。
-
单位风险 :为他人挂靠社保的公司可能被查扣社保费并纳入失信名单。
-
生育津贴资格 :生育津贴需满足“在职职工”条件,虚构劳动关系直接导致资格丧失。
四、防范建议
-
用人单位 :依法履行用工义务,避免参与或纵容社保挂靠行为。
-
个人 :不要通过挂靠手段获取社保待遇,生育津贴应通过合法途径申请。
社保制度旨在保障合法劳动者的权益,任何欺诈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建议遵守法律法规,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