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血压病最新防治规定明确诊断标准仍为≥140/90 mmHg,但强化血压管理目标(一般患者应<130/80 mmHg),首次纳入中医药治疗,并新增13项内容,包括分级分期分型治疗、互联网医疗等创新理念。
-
诊断标准与分级
高血压定义沿用诊室血压≥140/90 mmHg(家庭血压≥135/85 mmHg,动态血压≥130/80 mmHg),但更强调多场景血压监测。3级高血压(≥180/110 mmHg)仍保留,需重点关注其靶器官损害风险。 -
治疗目标细化
一般患者推荐血压<140/90 mmHg,耐受者应降至<130/80 mmHg;65岁以上老年人目标相同,80岁以上放宽至<150/90 mmHg。高危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需更严格控制在<130/80 mmHg。 -
中医药首次纳入指南
具有循证证据的中成药(如松龄血脉康)被推荐用于辅助降压,尤其对头晕、失眠等症状患者,可作为联合用药或早期干预选择。 -
新增13项核心内容
- 技术创新:自动诊室血压测量、可穿戴设备应用。
- 特殊表型管理:白大衣性高血压、夜间高血压等分类处理。
- 危险因素扩展:增龄、吸烟、肿瘤治疗等纳入高危评估。
- 互联网医疗:线上血压管理成为规范化防治的一部分。
-
生活方式干预升级
低钠富钾盐(每日钠<2g)、混合运动(有氧+抗阻训练)、戒烟限酒等建议更具体,结合中国人群研究数据优化方案。
总结:2024版指南突出个体化、全程化管理,从诊断到治疗均体现“预防-干预-长期随访”闭环。公众需定期监测血压,高危人群及时就医,避免“无症状不治疗”等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