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对其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黄疸的中医治疗的详细分析:
-
病因病机
- 黄疸的发生多与“湿”密切相关。《金匮要略》中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根据湿的来源,分为“湿从热化”和“湿从寒化”。湿热熏蒸、寒湿阻滞、瘀血停滞等均可导致黄疸。例如,湿热内蕴型黄疸,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湿热蕴结于脾胃,熏蒸肝胆,使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寒湿内阻型黄疸则多由脾阳不振,寒湿内生,困阻脾胃,影响肝胆疏泄所致。
-
辨证论治
- 阳黄
- 热重于湿证: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短少黄赤,心中懊侬,腹部胀满,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以清热利湿,通下退黄为主,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 湿重于热证:表现为身目俱黄,但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治宜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用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 急黄: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为主,方用犀角散加味。
- 阴黄
- 寒湿阻遏证:患者身目发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治法为温阳健脾,化湿退黄,常用茵陈术附汤加味。
- 脾虚湿滞证:症见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治宜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 阳黄
总的来说,黄疸在中医上主要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其病因病机与湿、热、寒、瘀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患者还需注意饮食调养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