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全国31个省份将全面把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意味着试管婴儿、人工授精等生育治疗费用将大幅降低。这一政策旨在减轻不孕不育家庭的经济负担,覆盖基础项目、按比例报销、部分省份试点扩围,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
基础项目全覆盖
纳入医保的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体外受精(IVF)、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等核心项目,部分省份还将冻胚保存、促排卵药物纳入报销。报销比例普遍设定为50%-70%,经济困难地区可提高至80%。 -
分步实施与地方试点
北京、上海等16个省份已于2024年率先试点,2025年政策推广至全国。浙江、广东等地进一步将基因筛查(PGT)纳入报销,山东对失独家庭提供额外补贴,体现差异化保障。 -
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
单周期试管婴儿费用约3-5万元,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可降至1-2万元。政策预计每年惠及超40万对夫妇,同时带动生殖医疗资源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标志着生育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未来可能逐步扩大至优生优育筛查等领域。建议有需求的家庭提前咨询当地医保细则,合理规划治疗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