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是一种由浆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血液中单一类型的免疫球蛋白(M蛋白)水平升高。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但部分可能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需通过血液检查、骨髓活检确诊。关键亮点包括: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可能累及肾脏或骨骼、部分病例无需治疗但需长期监测。
-
疾病本质: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导致过量分泌结构相同的免疫球蛋白,通常为IgG型,少数为IgA、IgM或轻链型。这种异常蛋白可能沉积在器官中引发病变。
-
症状表现:早期常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疲劳、骨痛或反复感染;晚期可能伴随贫血、肾功能损害或病理性骨折。约20%患者最终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
诊断方法:需结合血清蛋白电泳(检出M蛋白)、免疫固定电泳(分型)和骨髓穿刺(浆细胞比例检测)。游离轻链比值异常(κ/λ<0.26或>1.65)是重要预后指标。
-
治疗策略:无症状者仅需每6-12个月复查;有器官损害时采用硼替佐米等靶向药物或自体干细胞移植。避免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基础管理原则。
-
特殊注意事项:老年患者需排查慢性炎症或肿瘤史,若出现新发蛋白尿或高钙血症需警惕恶变。定期监测M蛋白水平变化比单次检测值更重要。
该病谱系复杂,从良性到恶性均有可能。建议所有确诊患者建立长期随访计划,由血液科医生评估个体化干预时机。保持适度运动与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