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呕吐时,关键处理原则是防止窒息、观察症状、科学补液,并及时识别需就医的警示信号。若呕吐后精神状态良好且无其他异常,可先居家护理;若伴随发热、脱水或频繁喷射状呕吐,需立即就医。以下是具体应对方法:
-
紧急处理防窒息
立即将婴儿侧卧或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残留呕吐物。切勿仰卧,避免呛入气管引发窒息。呕吐后30分钟内避免喂食喂水,给予呼吸道恢复时间。 -
科学补液防脱水
禁食4-6小时后,可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每次5-10毫升),间隔10-15分钟。若接受母乳喂养,可缩短单次哺乳时间,增加哺乳频率。避免一次性大量喂水或奶类加重呕吐。 -
饮食调整与观察
呕吐缓解后优先选择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易消化的辅食。记录呕吐频率、性状(是否含血丝、胆汁)及伴随症状(腹泻、发热、腹痛)。若呕吐物呈咖啡渣样或绿色胆汁状,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或梗阻。 -
需就医的警示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需紧急送医:- 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或呕吐呈喷射状;
- 尿量减少(6小时无尿)、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
- 高热(体温超过38.5℃)、精神萎靡或抽搐;
- 呕吐伴随血便、剧烈哭闹或腹部包块(警惕肠套叠)。
-
日常预防措施
喂养时保持婴儿上半身抬高45°,喂奶后拍嗝5-10分钟;避免过度喂养或强迫进食;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卫生,减少肠道感染风险。
多数婴幼儿呕吐由喂养不当或轻微胃肠炎引起,通过科学护理可自行缓解。但家长需保持警惕,及时识别严重疾病的早期信号,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