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预防黄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的核心用药包括三唑类(如苯甲·丙环唑、丙环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嘧菌酯)及复配药剂(如丙环·嘧菌酯),关键需在发病初期或抽雄前喷施,结合抗病品种与田间管理可显著降低病害风险。
-
高效药剂选择:优先选用内吸性强、兼具治疗与保护作用的药物,如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亩)、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0~30克/亩)或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亩),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避免使用广谱防护剂(如多菌灵),因抗药性高且治疗效果差。
-
关键防治时期:苗期抗病性较强,重点防控期为抽雄后(7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高温高湿易爆发。大喇叭口期提前喷药可有效预防,发病后需立即行动,3~5天内可能蔓延全田。
-
综合管理措施:
- 轮作清茬:与非玉米作物轮作2~3年,收获后深翻土地并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 肥水调控: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性;低洼田需排水降湿。
- 抗病品种:选择抗弯孢霉叶斑病的杂交种,如部分抗性较强的黄淮海地区品种。
-
环境协同防控:合理密植保障通风透光,山地种植较平地发病轻。喷药时添加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可增强药效与植株恢复力。
提示:黄斑病防治需“早发现、快用药、重管理”,结合气象预警(连续阴雨前施药)可事半功倍。若田间已现病斑,建议优先采用三唑类复配药剂阻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