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狭窄是直肠管腔异常缩窄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变细及肛门疼痛,常见于术后瘢痕、炎症或肿瘤压迫。其严重程度从轻度排便不适到完全性肠梗阻不等,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 核心病因
- 术后瘢痕:如痔切除术、直肠吻合术等易引发瘢痕挛缩。
- 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导致肠壁纤维化。
- 肿瘤压迫:直肠癌、邻近器官肿瘤(如前列腺癌、子宫肌瘤)直接压迫肠腔。
- 先天畸形:胚胎发育异常可致先天性直肠狭窄或闭锁。
2. 典型症状
- 排便异常:粪便细如铅笔,需用力排便或依赖泻药。
- 疼痛与出血:排便时肛门撕裂痛,粪便表面带血。
- 并发症:长期狭窄可能引发肠梗阻、肛周湿疹或营养不良。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直肠指检、肠镜或影像学(如CT/MRI)明确狭窄位置与性质。
- 保守治疗:轻度狭窄可用扩肛术、软化粪便药物(如乳果糖)缓解。
- 手术干预:重度狭窄需松解瘢痕或切除肿瘤,如挂线疗法、狭窄环切开术。
4. 日常管理
- 饮食调整: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芹菜)搭配充足水分,避免辛辣刺激。
- 预防感染:保持肛周清洁,炎症性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
提示:若长期排便困难或便血,应及时就医排除恶性病变。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避免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