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狭窄是直肠腔径异常缩小导致的排便障碍性疾病,主要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类,典型表现为大便变细、排便疼痛及肛门潮湿瘙痒。其病因复杂,可能由先天畸形、手术创伤、炎症或肿瘤压迫等引发,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
病因与分类
先天性因素如胚胎发育异常可导致肛门直肠膜未完全穿通;后天性因素包括手术瘢痕(如痔切除不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等)、肿瘤压迫(直肠癌、子宫肿瘤)或放射治疗损伤。按性质分为良性狭窄(炎症或瘢痕)和恶性狭窄(肿瘤相关),按形态可分为环形、管状或镰状狭窄。 -
典型症状
早期表现为肛门坠胀、便秘加重,粪便变细呈扁条状;晚期伴随黏液脓血便、排便不尽感及肛周湿疹。恶性狭窄可能合并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 -
诊断与治疗
通过直肠指诊、内镜或影像学(CT/MRI)明确狭窄范围及病因。良性狭窄可尝试扩肛、药物或手术松解;恶性狭窄需切除肿瘤并辅以放化疗。中医辨证施治常用活血化瘀或清热润肠方剂。
提示:若长期排便困难伴粪便变形,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避免瘢痕挛缩复发。日常需保持高纤维饮食,减少久坐以预防便秘加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