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的第一针名为“镵针”,读音为chán(二声),是古代中医九种针具中头大末锐、专用于浅刺泻阳气的特色针具。
-
名称与字形解析
镵针的“镵”字由“金”与“毚”组成,体现其金属材质与锐利特性。《灵枢》记载其“头大末锐”,形似箭头,便于快速刺入皮肤表层。 -
功能与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泻除体表阳热邪气,治疗头痛、发热等浅表病症。其设计兼顾效率与安全性,避免深刺伤及肌肉,符合“泻实不伤正”的中医原则。 -
读音与文化关联
“镵”与“蝉”同音(chán),暗喻其如蝉翼般轻灵的操作特点。这一命名融合了自然观察与医学实践,体现古人“取类比象”的智慧。 -
现代应用与演变
当代针灸仍保留镵针理念,部分改良针具(如皮肤针)继承其浅刺技术,用于放血或刺激经络皮部。
提示:九针名称多生僻字,建议结合《黄帝内经》原文与专业工具书核对读音,确保学习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