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侧卧位腰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压力低于0.59 kPa(60 mmH2O),以体位性头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
低颅压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脑体积减少:如脑实质水分丧失、脑体积缩小、脑萎缩等。
- 脑脊液减少:
- 脑脊液漏出:腰穿或脊膜术后,脑脊液从针孔漏出。
- 颅脑外伤或颅脑术后:手术或外伤导致脑循环量减少。
- 感染:如慢性软脑膜炎和脑脉络膜室管膜炎,导致脑脊液生成减少。
- 中毒:如慢性巴比妥类中毒。
- 原发性颅内低压: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确。
症状
低颅压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
- 位置性头痛:站立或坐位时出现头痛,仰卧时疼痛减轻,咳嗽、用力时头痛加重。
- 恶心、呕吐、眩晕、耳鸣等。
- 颈部僵硬及视物模糊。
- 外展神经麻痹引起视物双影。
- 意识不清或颈段脊髓损害表现。
诊断
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
- 特征性位置性头痛。
- 侧卧位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60 mmH2O)。
- 头颅CT/MRI:发现硬膜下积液、硬膜下积血、硬脑膜强化等。
治疗
低颅压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
- 针对病因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脱水等。
- 对症治疗:卧床休息、补液、穿紧身裤和束腹带,头痛严重时给予镇痛剂等。
- 其他治疗:如咖啡因、硬膜外血贴疗法等。
预防
低颅压综合征的预防主要包括:
- 严格掌握腰穿指征。
- 避免外伤:减少脑脊液漏的风险。
- 腰椎穿刺时避免过度损伤,穿刺后去枕平卧数小时,同时补液等。
低颅压综合征是一种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疾病,以避免误诊和误治。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神经科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