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与李定国闹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联明抗清的态度问题 :
-
孙可望原本反对加入南明永历朝廷,他认为明朝已经让农民起义军无法生存,被迫造反,而加入南明则意味着要屈尊俯就,内心不服。
-
李定国则坚持联明抗清,并且加入南明后全心全意效忠永历皇帝,这种忠诚让孙可望非常不满。
- 农民起义军领导人之间的倾轧 :
-
孙可望和李定国作为大西农民军的高级将领,之间存在固有的倾轧因素。张献忠时期,孙可望已经是领头大哥,而李定国对他一直不服气。
-
联明抗清后,孙可望主持大政,对清军展开大反击,李定国则屡建奇功,声名鹊起,甚至达到与孙可望并驾齐驱的地步,这让孙可望难以容忍。
- 南明官僚的离间 :
- 孙可望将永历朝廷接到安龙后,并不把永历皇帝和南明重臣们放在眼里,这种态度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 个人权力欲和野心 :
-
孙可望试图让永历皇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这触碰了李定国的底线,他不仅拒绝支持,还联合永历皇帝反对孙可望。
-
李定国在抗清战争中表现出色,声望日隆,这让孙可望心生嫉妒,最终导致两人关系彻底破裂。
- 政治观念和策略的分歧 :
-
孙可望在张献忠死后,迅速调整策略,搞了个“别杀人”的政策,放弃张献忠的野蛮统治方式,而李定国则从心底里瞧不上孙可望,认为他阴险狡诈。
-
孙可望作为“国主”,拥兵二十余万,而李定国仅有三万多残兵,形势对李定国一方非常不利,但李定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抗清,没有动摇。
孙可望与李定国的矛盾不仅是个人恩怨的延续,更是社会观念与文化冲突的体现。两人的内讧严重削弱了南明抗清的力量,最终导致南明王朝的进一步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