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六个纲要,即“上下来去至止”,是中医脉诊的核心理论框架,由滑伯仁在《诊家枢要》中提出,后世医家以此为纲领进行临床实践。具体内容如下:
一、六字诀解析
-
上下
-
指脉象从寸口向尺部的传导过程,体现阴阳相生关系。
-
上部(寸部)为阳,对应心肺功能;下部(尺部)为阴,对应肾精。
-
若寸部不至关为阳绝,尺部不至关为阴绝,则阴阳未至极点。
-
-
来去
-
描述脉搏的升降趋势,反映表里关系。
-
来疾去徐为阳实(如外感热证);来徐去疾为阳虚(如久病体虚)。
-
-
至止
-
指脉搏在寸、关、尺三部的持续时间和节奏。
-
“至”指脉搏上升的节奏,“止”指下降的终止感。
-
若至数匀齐则阴阳协调,节奏失常则提示病变。
-
二、临床应用要点
-
阴阳平衡
-
通过上下、来去的动态变化判断阴阳盛衰。
-
例如:尺部沉弱伴寸部浮数,可能为阳虚火旺。
-
-
脏腑对应
-
三部脉象变化可反映脏腑功能。
-
如关部沉紧主脾胃寒证,尺部迟缓主肾阳虚。
-
-
病机判断
-
结合浮沉、迟数等脉象特征分析病因。
-
例如:浮数主热证,沉迟主寒证。
-
三、补充说明
-
初诊与久诊 :
初诊需先审上下(阴阳)、来去(表里),再察至止(节奏);
久诊则侧重至止的演变,判断病情预后。- 动态观察 :
需结合呼吸、饮食等生理活动综合判断,避免片面解读。
通过这六个纲要,医家可系统分析脉象,揭示人体阴阳气血的微妙变化,为辨证施治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