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诊法始见于《内经》,由《难经》确立理论框架,经《脉经》推广普及,现为中医核心诊断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手腕桡动脉的寸、关、尺三部位,快速判断五脏六腑气血状态,兼具简便性与准确性。
-
起源与理论依据
寸口脉法最早记载于《素问·五脏别论》,提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的理论。肺经循行寸口,而肺主一身之气,故可通过此处感知全身气血变化。 -
关键发展阶段
- 《难经》突破:首次主张“独取寸口”,简化诊法流程,但未广泛推行。
- 《脉经》定型:晋代王叔和系统总结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推动寸口诊法成为主流。
-
现代应用与定位
以桡骨茎突为“关”,向腕端为“寸”,肘端为“尺”,形成六部脉分区,对应不同脏腑功能。其临床效率远超古代遍诊法,成为中医师技术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
寸口脉诊法浓缩了中医“以简驭繁”的智慧,至今仍是辨证施治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