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它系统总结了24种脉象并确立寸口诊脉法,奠定了中医脉学基础。
-
核心贡献
- 24种脉象标准化:首次归纳浮、沉、迟、数等24种脉象,明确描述其指下特征(如“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成为后世脉诊准则。
- 寸口诊脉法普及:简化《内经》遍诊法,推广《难经》的“独取寸口”理论,定位寸、关、尺三部,沿用至今。
-
内容体系
- 全书10卷97篇,整合《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佗等学说,按脏腑、病证分类脉象与治法。
- 卷七至卷九收录《伤寒杂病论》内容,保存了仲景学说的早期文献。
-
历史影响
- 唐代起被列为医官教材,宋代校正医书局修订后广泛流传,并传入阿拉伯、日本等地。
- 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等均以其为蓝本,现代中医28脉体系亦基于其24脉扩展。
《脉经》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框架,至今仍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参考。学习脉法者,可从中掌握经典脉象辨识与临床应用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