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举法是中医切脉时用较轻指力浮取脉搏的方法,核心在于通过轻触皮肤感知脉象的浅表特征,常用于判断病邪在表或气血外浮的状态。 这种手法能快速捕捉脉位浮浅、力度偏弱等表证信息,是脉诊“三部九候”中“浮取”的关键技术。
中医脉诊的举法需医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轻按寸口脉(桡动脉腕部),指力仅触及皮肤表层,类似羽毛拂过。此时若脉象清晰可辨,多提示外感病初期或阳气浮越;若需加重指力才能感知,则可能病位较深。举法与按法(重取)、寻法(中取)结合,形成对脉象的立体评估,例如浮脉轻取即得,沉脉需重按方显。
传统操作要求患者手臂平放、手腕垫枕,医生三指呈45°弓形,以指腹敏感区接触脉搏。举法尤其注重“一触即离”的轻灵感,避免指力过重干扰脉象真实性。临床中,举法对诊断感冒、过敏等表证或气血不足的虚证有较高参考价值,但需结合其他诊法综合判断。
掌握举法需长期练习指力控制与敏锐度培养。现代研究尝试量化其压力标准,建议轻取时指压小于6kPa,但经验丰富的医师仍更依赖手感。值得注意的是,夏季阳气外浮或运动后脉象可能自然偏浮,需结合问诊排除生理性干扰。脉诊的精髓在于动态观察,举法作为“三部九候”的第一步,为后续诊断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