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共有28种,包括浮、沉、迟、数、滑、涩等,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依据之一。这些脉象通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等特征,反映人体气血盛衰与疾病性质,临床需结合望闻问切综合判断。
- 浮脉类:轻按即能感知,代表表证或虚证,如浮脉(表证)、洪脉(热盛)、濡脉(湿证)等。
- 沉脉类:需重按才能触及,提示里证或寒凝,如沉脉(里证)、伏脉(痛证)、牢脉(寒疝)。
- 迟脉类:脉搏缓慢(每分钟少于60次),多属寒证,如迟脉(实寒)、缓脉(湿阻)、结脉(气血瘀滞)。
- 数脉类:脉搏急促(每分钟超90次),常见于热证,如数脉(实热)、促脉(阳盛)、疾脉(元气虚脱)。
- 虚脉类:脉搏弱而无力,主气血两虚,如虚脉(气血不足)、细脉(阴虚)、代脉(脏气衰微)。
- 实脉类:脉搏强而有力,多为实证,如实脉(邪盛)、弦脉(肝胆病)、滑脉(痰饮或妊娠)。
中医脉象体系复杂,需长期实践才能精准辨识。诊断时需避免单一依赖脉象,应结合其他三诊综合分析,建议由专业中医师操作以确保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