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震颤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strong>常见的有特发性震颤,与遗传有关,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多累及双手;帕金森病,典型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还伴有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因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除双手震颤外,还有心悸、多汗等症状;低血糖,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补充糖分可缓解;酒精戒断,长期酗酒者突然停酒时出现。药物副作用、脑卒中、脑炎、中毒、肝豆状核变性等也可能导致双手震颤</strong>。具体如下:
- 特发性震颤:这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紧密相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震颤往往在肢体维持某一姿势(如持物、平举手臂)或做动作(如写字、用筷子)时出现,多见于双手、头部,部分患者累及下肢较少,口唇、下颌、舌等部位也可能发生。患者在情绪紧张、疲劳或拿东西时,震颤更为明显,而饮酒后震颤可能暂时减轻,但寒冷、情绪激动时会加重。多数情况下,特发性震颤不会影响患者寿命,但严重时会影响手部精细动作,进而影响日常生活。
- 帕金森病: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脑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引起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双手震颤通常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即在安静状态下出现,如患者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腿上时可见手部不自主抖动,像 “搓丸样” 动作,频率一般为 4 - 6Hz,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随着病情进展,震颤会累及对侧肢体,还会出现肢体僵硬,患者感觉肢体发紧、活动不灵活,运动迟缓表现为动作启动困难、缓慢,如起身、翻身、行走等动作变得迟缓,面部表情也逐渐减少,呈 “面具脸”,还可能伴有平衡障碍,容易摔倒。
- 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异常,使神经兴奋性增高,引发双手震颤,这种震颤一般较为细微。患者伴有高代谢症状,如心悸,感觉心跳明显加快,多汗,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容易出汗,消瘦,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食欲亢进但仍感饥饿,部分患者还有突眼表现。通过检查甲状腺功能,如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等可明确诊断。
- 低血糖:当人体血糖水平过低时,大脑缺乏足够的能量供应,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发出异常信号,导致双手震颤。患者常伴有头晕、乏力、心慌、出汗、饥饿感等症状。一般及时补充糖分,如吃糖果、喝糖水等,症状能迅速得到改善。常见于未按时进食、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过量或运动量过大等情况。
- 酒精戒断:长期酗酒者身体对酒精产生依赖,突然停止饮酒时,身体内环境发生改变,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双手震颤等戒断症状。除了双手震颤,还可能伴有全身性震颤,在注意力集中、定向力障碍时,症状可能更加突出,部分患者还会有焦虑、失眠、恶心、呕吐等表现。
- 其他可能的病因: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震颤麻痹药等,可能会引起双手震颤的副作用,通常在药物开始使用或剂量调整后出现;脑卒中,也就是脑血管意外,可损伤脑部神经,影响神经对肢体的控制,导致双手震颤,同时可能伴有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状;脑炎,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脑实质引起,炎症影响神经系统功能,除了双手震颤,还可能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中毒,如重金属中毒(铅、汞等)、一氧化碳中毒等,毒素损害神经系统,引发双手震颤,往往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因铜代谢障碍,铜在体内各组织异常沉积,累及肝脏和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表现为震颤,可为静止性、意向性或姿势性震颤,还伴有肌张力障碍、运动迟缓、构音障碍等,同时有肝脏损害表现,角膜可出现 K - F 环 。
双手震颤原因复杂多样,若出现双手震颤,尤其是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务必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检测、肌电图等,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