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钙化是指在肝脏组织中出现钙盐沉积的影像学表现,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病因的共同征象,多数为良性病变无需治疗,但需与肿瘤钙化等病理性改变鉴别。其形成主要与炎症愈合、代谢异常或先天因素相关,超声和CT是主要诊断手段。
- 形成原因
- 炎症后钙化:结核、肝脓肿等感染痊愈后遗留钙化灶
- 血管性病变:肝内血管瘤血栓机化后钙盐沉积
- 代谢性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钙磷代谢异常
- 先天发育:胎儿期胆管发育异常形成的钙化斑
- 典型特征
- 影像学呈高密度影,CT值通常>100HU
- 形态多样:点状、片状或环形,边界清晰
- 好发于肝右叶,直径多在0.5-3cm之间
- 长期随访无大小及形态变化(重要良性指征)
- 鉴别诊断要点
- 与肝内胆管结石区别:后者沿胆管分布伴远端扩张
- 与肿瘤钙化区别:恶性肿瘤钙化多呈砂粒状且病灶增长
- 寄生虫钙化:肝包虫病特征性呈现"蛋壳样"钙化
- 处理原则
- 无症状且影像特征典型者:每年超声复查即可
- 合并基础疾病:需治疗原发病(如结核抗痨治疗)
- 疑似恶性:增强CT/MRI进一步评估
- 特殊部位钙化:邻近重要结构时考虑手术切除
定期体检发现的肝钙化灶通常只需观察,保持每6-12个月影像复查,若出现右上腹隐痛、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应及时就诊。日常注意避免滥用钙剂,控制慢性代谢性疾病可降低病理性钙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