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钙化灶通常是肝脏良性病变的表现,多为炎症愈合、寄生虫感染或先天因素导致的钙质沉积, 绝大多数无需治疗且不影响肝功能。其核心特点是影像学检查中的强回声/高密度影,关键亮点包括:90%以上为稳定性病变、无特异性症状、右肝更常见、与肝癌/肝硬化无直接关联。
-
本质与成因
肝钙化灶是肝脏局部损伤修复后的"疤痕",常见于肝内胆管结石(35%-50%病例)、陈旧性炎症(如结核或脓肿)、寄生虫(如肝吸虫)死亡钙化。约5%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胎儿期即可出现。肿瘤相关钙化仅占极少数,需结合其他检查鉴别。 -
典型特征
B超显示0.5cm左右的孤立强光点,CT呈高密度影,右肝发生率是左肝的2-3倍。核心鉴别点:与肝内胆管结石不同,钙化灶不伴随胆管扩张或胆汁淤积症状。 -
症状与风险
80%患者无任何不适,偶见右上腹隐痛(多因原发病导致)。需警惕的情况:钙化灶>3cm、短期数量增加、合并黄疸/消瘦时,需排查肿瘤或特殊感染。 -
处理建议
无症状者每年1次B超随访即可。若合并胆管结石或寄生虫感染,需针对性治疗(如利胆药物、驱虫疗法)。手术仅适用于压迫重要结构或恶性可疑病例。
总结提示:体检发现肝钙化灶不必过度焦虑,但需明确病因。保持低脂饮食、限酒、避免肝毒性药物可降低潜在风险,定期复查比盲目治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