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绒毛萎缩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预警信号,尤其与乳糜泻、自身免疫性肠炎、肠道感染、恶性肿瘤及药物损伤密切相关。其核心危害在于破坏小肠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慢性腹泻、低蛋白血症甚至水肿,需通过内镜和病理确诊后针对性治疗。
- 乳糜泻的核心标志:对麸质过敏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会直接攻击肠绒毛,造成萎缩。患者常伴长期腹泻、贫血和体重下降,需终身无麸质饮食控制。
- 自身免疫性肠炎的典型表现:如AIE(自身免疫性肠炎)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肠上皮细胞抗体,病理显示绒毛萎缩合并隐窝炎症,需免疫抑制剂干预。
- 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警示:结核、寄生虫或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会破坏绒毛结构,伴随腹痛、黏液便,需抗感染或抗炎治疗。
- 恶性肿瘤的隐匿关联:结肠癌、淋巴瘤等可能压迫淋巴管或直接浸润肠壁,导致绒毛萎缩和蛋白丢失,需排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
- 药物副作用不可忽视:长期服用奥美沙坦、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诱发绒毛萎缩,停药后多可逆转。
若出现不明原因腹泻、水肿或营养不良,应尽早排查肠绒毛萎缩,明确病因后对因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