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坏疽是一种因组织坏死并继发感染导致的严重疾病,典型表现为足部皮肤发黑、溃烂、剧烈疼痛,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或血管病变患者。关键诱因包括糖尿病、动脉硬化、创伤感染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
病因与高危因素
-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和神经,导致足部供血不足和感觉迟钝,轻微外伤易引发感染坏死。
- 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或血栓阻塞血流,引发组织缺血性坏死(干性坏疽);静脉淤血则可能导致湿性坏疽。
- 感染与创伤:细菌(如产气荚膜杆菌)通过伤口入侵,加速组织腐败,常见于未及时处理的足部溃疡或手术伤口。
- 其他因素:吸烟、肥胖、免疫力低下等会进一步增加风险。
-
典型症状
- 早期:足部皮肤颜色异常(青紫或黑斑)、麻木、间歇性疼痛,可能伴局部肿胀或发热。
- 进展期:皮肤溃烂流脓、恶臭,疼痛加剧;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提示感染扩散。
-
治疗与预防
- 紧急处理:需清创坏死组织、静脉抗生素控制感染,高压氧治疗可改善缺氧。
- 手术干预:严重者需截肢以阻止感染蔓延,部分病例可通过血管重建术恢复血流。
- 预防关键: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每日检查足部;避免赤足行走、烫伤;戒烟并控制血压血脂。
提示:足部出现持续疼痛、颜色变化或伤口不愈时,务必立即就医。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截肢风险,日常护理与基础病管理是预防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