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肠道血液循环障碍疾病,通常由肠系膜动脉或静脉阻塞引起,导致肠道缺血、坏死,并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关键症状包括突发性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和血便。由于其高致死率,早期识别和紧急医疗干预至关重要。
肠梗死的病因主要包括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动脉栓塞通常由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引起,血栓脱落阻塞肠系膜动脉。动脉血栓形成则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逐渐狭窄最终导致完全闭塞。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高凝状态患者,如癌症或炎症性肠病患者。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则多由低血压或心力衰竭引起,肠道血流灌注不足。
肠梗死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急性腹痛,疼痛程度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腹胀。血便是较为特异的症状,提示肠道已有严重损伤。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容易与其他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混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造影,是确诊的关键。
肠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CT血管造影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的阻塞情况及肠壁的缺血改变。超声检查也可用于初步筛查,但受限于操作者经验和患者体型等因素。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乳酸水平等可提供辅助诊断信息,但不具备特异性。
肠梗死的治疗强调紧急手术干预和综合治疗。手术目的是恢复肠道血流,去除梗阻或坏死肠段,挽救患者生命。术后需进行积极的抗感染、营养支持和并发症防治。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血管成形术或溶栓治疗,但效果有限。预防方面,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血管病变,是降低肠梗死发生率的关键。
肠梗死是一种急危重症,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了解其病因、症状和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从而在出现相关症状时迅速就医,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