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布置要求需综合考虑水土流失类型区、规划目标及具体工程特征,具体要求如下:
一、总体原则
-
科学规划原则
根据水土流失类型区和水土保持规划,以流域或水土保持区划为单元,统一布局。
-
代表性原则
监测点需能反映所代表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包括污染物时空分布规律,尽量以较少断面获取最佳代表性。
-
方便性原则
优先选择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便于长期观测的场地,减少监测成本。
二、常规监测点要求
-
场地选择
-
面积根据所代表区域确定,需满足长期观测需求。
-
避免死水区、排污口及河床不稳定区域,优先选择河床平缓、水流平稳处。
-
-
监测内容
包括不同侵蚀类型的面积和强度、崩塌滑坡等典型灾害的动态监测。
-
布设密度
与防治重点区类型、规模及监测目标相关,重点区需加密布设。
三、临时监测点要求
-
任务导向性
为检验或补充常规监测结果而设置,布设方式与密度需满足专项任务需求。
-
特殊场景
-
开发建设项目需重点关注弃土场、取料区及边坡稳定性。
-
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等需根据危害程度布设。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数据支撑
基础资料需包含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人口、土地利用等社会经济信息。
-
设施保障
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基地及必要监测设备,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
动态调整
根据工程进展及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监测方案,特别是暴雨等极端天气后需加强巡查。
通过以上要求,可有效监测水土流失动态,为生态修复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