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其特征是肺间质(肺泡间的支撑组织)逐渐被瘢痕组织替代,导致肺部变硬、失去弹性,最终影响氧气交换功能。 关键危害包括不可逆的肺功能下降、进行性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部分类型(如特发性肺纤维化)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仅3-5年。早期症状隐匿,易漏诊,但通过高分辨率CT可早期发现。
肺间质纤维化的典型表现包括:
- 症状:活动后气短、干咳、乏力是早期主要表现,随着病情进展,静息时也会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出现杵状指(趾)和唇甲紫绀。
- 病因:可能与吸烟、环境污染(粉尘、化学气体)、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副作用或胃食管反流有关,部分病例病因不明(特发性)。
- 诊断:依赖肺部高分辨率CT、肺功能检查(限制性通气障碍)和血气分析,必要时需多学科会诊或肺活检确诊。
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和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
- 药物: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尼达尼布)可减缓病情,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炎症,但需警惕副作用。
- 支持治疗:长期氧疗(每日≥15小时)纠正低氧血症,肺康复训练提升活动耐力。
- 终极手段: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肺移植,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预防与管理建议:戒烟、避免职业粉尘暴露、定期肺功能筛查(高危人群40岁起),出现持续干咳或气促应及时就诊。早期干预可延缓纤维化进程,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