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肠是一种因肠道麻痹导致的功能性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停止,严重时可引发感染或休克。其核心病因包括毒素感染、术后并发症、电解质紊乱或神经功能抑制,需根据具体诱因针对性治疗,不可与普通胀气混淆。
- 疾病本质:西医称为麻痹性肠梗阻,肠道无器质性病变,但因蠕动减弱或消失,内容物(气体、粪便等)无法正常排出,形成功能性梗阻。
- 典型症状:早期腹胀、腹痛,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后期可能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发热、脱水甚至休克。部分患者伴随嗜睡、乏力等全身症状。
- 常见诱因:手术创伤、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药物副作用或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烧伤后败血症患者尤其需警惕。
- 治疗原则:
- 对因治疗感染(敏感抗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
- 对症缓解:通便(乳果糖、开塞露)、促进蠕动(中药外敷如吴茱萸、丁香白芥子脐贴)。重症需手术干预。
- 与胀气的区别:普通胀气仅症状相似,但鼓肠是综合性疾病,可能危及生命,需及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腹胀伴排便异常或全身症状,务必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日常注意饮食卫生,术后或感染期需密切监测肠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