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员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期间被解雇的合法性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具体分为以下情形:
一、医疗期内解雇的违法性
-
医疗期内禁止解雇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员工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依据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医疗期长短与工作年限和医生诊断证明相关。
-
违法解除的后果
若用人单位在医疗期内违法解雇,需支付赔偿金,计算公式为: $$2N = 2 \times \text{经济补偿金}$$
其中N为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
二、医疗期结束后的处理方式
-
医疗期结束且无法工作
若员工医疗期结束且仍无法从事原工作或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或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
-
医疗期结束但能工作
即使医疗期结束,员工仍能胜任工作或接受培训后胜任,用人单位不得解雇。
三、其他相关情形
-
职业病或工伤 :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雇。
-
经济性裁员 :用人单位需符合法定程序,且医疗期员工不在此列。
总结
-
医疗期内 :解雇违法,需赔偿2N。
-
医疗期结束且无法工作 :可合法解雇,但需依法支付补偿。
-
其他情形 :需根据具体法律规定判断。
建议用人单位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严格对照法律规定操作,避免因程序不当引发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