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充血肥大最常见于急慢性扁桃体炎,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化脓或全身并发症。儿童生理性肥大需与病理性区分,长期肥大可能导致呼吸障碍或腺样体面容。
扁桃体充血肥大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感染性因素(如乙型链球菌)、免疫异常或反复炎症刺激。急性发作时,扁桃体表面可见脓栓或黄白色分泌物,需抗生素治疗;慢性炎症则伴随隐窝内脓栓滞留,易形成病灶性扁桃体炎。儿童群体因免疫力较低,更易出现生理性肥大,但若伴随打鼾、张口呼吸等阻塞症状,需警惕病理性增生。
临床表现分为局部与全身症状。局部以咽痛、异物感为主,儿童可能出现进食缓慢或语言含糊;全身症状包括低热、乏力、头痛等。长期肥大可引发耳部并发症(如中耳炎)、鼻塞流涕,甚至影响面部发育,形成“腺样体面容”。
治疗需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选择。急性期以抗感染和对症治疗为主;慢性反复发作或三度肿大者,可能需手术切除。日常护理强调增强免疫力、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儿童需定期监测睡眠呼吸状况。
若出现持续咽痛、发热或呼吸障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生理性肥大无需干预,但病理性肥大需积极治疗以避免并发症。均衡饮食、预防感冒是减少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