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由小脑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运动协调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肢体不协调、言语障碍和眼球震颤,常见于遗传、感染或脑部病变等因素。
-
核心症状:患者站立或行走时摇晃易跌倒,上肢动作笨拙(如拿水杯洒落),言语含糊不清,部分伴随肌张力减低或眼球不自主震颤。儿童急性发作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表现为突发行走困难。
-
病因分类:
- 遗传性:如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由基因突变导致小脑退化,成年后逐渐加重。
- 获得性:脑卒中、酒精中毒、肿瘤或感染(如脑炎)直接损伤小脑功能。
-
诊断与治疗:
- 通过临床检查(如指鼻试验、平衡量表)和影像学(MRI显示小脑萎缩)确诊。
- 急性期需免疫治疗(如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慢性患者依赖康复训练(平衡练习、任务导向训练)改善生活能力。
早期干预和持续康复是关键,患者需结合医学治疗与家庭护理,降低跌倒风险并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