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儿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与胃酸侵蚀、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明显。典型症状为反复腹痛(尤其空腹时加重)、呕吐或黑便,但婴幼儿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拒食、哭闹,易被误诊。胃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及时治疗可避免穿孔、贫血等严重并发症。
-
病因复杂多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70%以上患儿阳性),家族聚集性感染需警惕;长期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精神压力(如考试焦虑)、饮食不规律(偏爱冷食辣食)也会破坏黏膜防御。新生儿还可能因缺氧、败血症等继发溃疡。
-
年龄不同症状差异大:学龄儿童多诉上腹规律性疼痛,进食后缓解或加重;婴幼儿则以呕吐、血便甚至胃穿孔为首发表现。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生长迟缓或贫血,需粪便潜血试验筛查。
-
治疗需多管齐下: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快速抑酸,配合黏膜保护剂;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抗生素联合治疗。避免自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急性期选择米粥、软面条等低刺激饮食。
-
预防关键在于习惯养成:分餐制避免家庭内幽门螺杆菌传播,规律进食减少胃酸刺激。冬季注意腹部保暖,缓解学业压力,警惕反复腹痛伴消瘦、黑便等危险信号。
若孩子持续腹痛超过两周或出现呕血、持续黑便,务必及时儿科消化专科就诊。早期规范治疗下,绝大多数患儿溃疡可完全愈合,但需定期复查确保幽门螺杆菌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