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黄疸需根据具体证型选择中药,无法单一药物根治,需辨证施治。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湿热型)和阴黄(寒湿型),常用茵陈蒿汤、茵陈术附汤等方剂加减,核心原则是疏肝利胆、清热祛湿或温化寒湿,但需结合病因(如结石、肿瘤)配合西医治疗,不可盲目用药。
-
阳黄(湿热型):表现为身目黄染鲜明、发热、尿黄。常用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湿重于热则用茵陈四苓汤;胆腑郁热适用大柴胡汤。若热毒炽盛,需配伍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
-
阴黄(寒湿型):黄疸色暗、畏寒、便溏。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子)温中化湿为主;脾虚血亏者可用小建中汤健脾补血,辅以黄芪、党参增强体质。
-
痰瘀交阻型:多见于长期梗阻或肿瘤患者,需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隔下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联合茵陈、大黄,或加丹参、赤芍改善微循环。
-
辅助调理:利胆退黄常用金钱草、虎杖;肝胆气滞加郁金、香附;脾胃虚弱者配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儿童或体弱者需调整剂量,避免苦寒伤正。
提示:中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尤其肿瘤、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需优先解除病因。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