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中持续性排钠是一种以尿液持续排出过量钠离子为特征的病理状态,常见于肾脏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如肾性/中枢性尿崩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可引发低钠血症、电解质紊乱甚至神经损伤。其核心机制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或肾小管功能失调相关,需结合病因针对性治疗。
- 肾性尿崩症:肾脏对ADH不敏感,导致水分重吸收障碍,表现为多尿、低渗尿及持续性排钠。需通过限水或抗利尿药物干预。
- 中枢性尿崩症:下丘脑或垂体病变使ADH分泌不足,引发类似症状,需补充ADH类似物治疗。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肿瘤或增生致醛固酮过量分泌,导致钠潴留与高血压,同时尿钠排出需手术或药物调控。
- 药物或肾小管损伤:长期利尿剂使用或肾小管酸中毒可抑制钠重吸收,需调整用药或纠正酸中毒。
- 其他因素: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恶性肿瘤或肺部疾病,也可能通过异常ADH分泌引发低钠血症与高尿钠。
日常需注意控制钠盐摄入、监测电解质,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调整生活方式(如充足饮水、避免熬夜)可辅助改善症状,但根本治疗需针对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