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铜氧化酶吸光度降低是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核心诊断指标之一,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关键表现为铜沉积引发肝损伤、神经系统病变及角膜K-F环,需终身驱铜治疗,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
疾病本质
因基因突变导致血浆铜蓝蛋白合成不足,铜无法正常代谢而沉积在肝、脑(尤其基底核)、角膜等组织,引发器官功能障碍。典型三联征包括:血清铜氧化酶吸光度降低、锥体外系症状(如震颤、肌张力增高)、角膜K-F环。 -
核心危害
- 肝脏:肝炎、肝硬化甚至急性肝衰竭。
- 神经系统:基底核病变导致运动障碍、精神症状(如人格改变、智能减退)。
- 其他:肾损伤、溶血性贫血等。
-
诊断要点
结合血清铜蓝蛋白降低、24小时尿铜升高及影像学检查(脑CT/MRI显示基底节异常)。角膜K-F环为特异性体征。 -
治疗与预防
- 终身驱铜:首选青霉胺,需定期监测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
- 低铜饮食:避免动物内脏、坚果等高铜食物。
- 遗传咨询:家族成员应筛查基因,避免近亲婚配。
提示:若出现不明原因肝病或神经症状,尤其青少年,需警惕此病并尽早就诊。规范治疗可显著延缓病程,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