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致品牌在中国及全球市场均属于冷门汽车品牌,主要原因如下:
一、市场定位与品牌影响力
-
合资品牌中的边缘化
标致作为法系品牌,在中国合资车市场逐渐被德系、日系和华系品牌取代。例如,德系大众、日系丰田、本田等长期占据中端市场主导地位,韩系现代、华系吉利、比亚迪等则通过高性价比和本土化策略扩大市场份额。
-
品牌历史与现状对比
2015年标致加雪铁龙曾在中国年销量超70万辆,但截至2025年2月,其新车销量仅2.1万辆,市场份额大幅萎缩,品牌影响力显著下降。
二、产品力与市场反馈
-
产品线短板
标致车型普遍缺乏大排量发动机(如2.0T及以上)和燃油动力四驱平台,无法满足中端市场需求。例如标致408长期以1.6T发动机为主,动力性能落后于同级别竞品。
-
设计迭代滞后
多数车型外观设计停留在2014年水平,前脸造型和内饰风格与现代消费者审美脱节。标致208虽在巴黎车展亮相,但因设计不够新颖,未获关注。
-
市场接受度低
标致车型月销量普遍低于1000台,部分车型甚至月销量仅几十台,远低于主流合资品牌。例如标致408X月销量仅329台,标致508L因设计调整后人气暴跌。
三、市场竞争环境
-
新能源与智能化趋势
当前汽车市场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标致未能及时推出符合趋势的车型(如插电混动PHEV/增程式技术),导致竞争力下降。
-
消费者偏好变化
中国消费者对空间配置、智能化需求提升,标致车型后排空间表现一般,且智能科技配置较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其他争议性因素
部分分析认为,标致在中国市场存在“营销策略不当”问题,例如过度依赖低价策略(如标致208)而非提升产品力,进一步加剧了其市场边缘化。
标致因品牌定位、产品力不足及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已沦为合资车市场中的冷门品牌。若需改善现状,需在动力、设计、智能化等方面进行重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