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宝玉石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构成,涵盖珠宝玉石的命名、鉴定、分级及安全规范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国家标准
-
珠宝玉石名称标准
- 《珠宝玉石 名称》(GB/T 16552-2017):将珠宝玉石分为天然宝石(如翡翠、和田玉)和人工宝石(如合成钻石、人造宝石),规范了名称表述,禁止以颜色、产地直接命名(如“红宝石”仅限天然刚玉类)。
-
珠宝玉石鉴定标准
- 《珠宝玉石 鉴定》(GB/T 16553-2017):制定光学、化学、物理检测方法,涵盖钻石的4C标准(克拉重量、净度、色泽、切工)、红蓝宝石的热处理痕迹检测等。
-
钻石分级标准
- 《钻石分级》(GB/T 16554-2017):建立国际通用的钻石分级体系,包括颜色、净度、切工等参数的量化标准。
-
其他相关标准
-
《黄金及贵金属饰品镶嵌工艺规范》(QB/T 1690-2021):规范贵金属饰品的镶嵌工艺,要求牢固度达标。
-
《饰品有害元素限量》(GB 28480-2012):限制铅、镉等有害物质含量,保障佩戴安全。
-
二、团体标准
中国珠宝玉石行业协会等机构发布多项团体标准,补充国家标准不足:
-
橄榄岩玉分类与命名 :规范橄榄岩玉的品种划分。
-
合成钻石检测与命名 :建立培育钻石的检测流程和命名规范。
-
非洲翠鉴定与分类 :提升非洲翠等特色玉石的标准化水平。
三、标准作用
-
规范市场 :通过明确分类和命名规则,避免市场混淆(如“合成红宝石”需标注完整名称)。
-
保障质量 :统一检测方法,确保珠宝玉石品质评估的科学性。
-
维护权益 :规范有害物质限量,保护消费者健康。
四、最新动态
2024年,中宝协团标委修订了7项团体标准,涵盖合成钻石、橄榄岩玉等新兴领域,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
以上标准体系通过“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的协同机制,构建了覆盖珠宝玉石全链条的质量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