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不属于海,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由构造断陷形成,水体封闭且无外流通道,盐度远低于海水,具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特征。青海湖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与海洋无关,其属性、功能及地理特征均符合湖泊的定义。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约454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约3196米。从地理属性看,内陆湖与海洋的核心区别在于水体是否与全球海洋连通。海洋是地球表面连续的咸水水体,通过海峡或水道相互连接,而青海湖完全被陆地包围,湖水通过蒸发和地下渗透消耗,不具备海洋的流动性。青海湖的盐度约为12.5‰,远低于海水平均盐度(35‰),属于微咸水湖,不具备海洋的典型盐分特征。
从成因看,青海湖属于构造断陷湖。约200万年前,因地壳运动导致区域断裂下陷,形成湖盆并积水成湖。早期青海湖曾为外流湖,后因周围山脉抬升阻断出水口,逐渐演变为封闭湖泊。这一形成机制与海洋(由板块运动形成的广阔水域)存在本质差异。
水文特征上,青海湖依赖冰川融水、降水及地表径流补给,无外流出口导致盐分积累,但湖水中钠、钾等离子比例与海水不同,进一步验证其非海洋属性。青海湖水位受气候影响显著,例如2004年以来因降水量增加,湖面面积持续扩大,这与海洋的相对稳定性形成对比。
生态环境方面,青海湖是高原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湖中特有物种青海湖裸鲤(湟鱼)是濒危保护动物,周边湿地为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动物提供栖息地。而海洋生态系统以珊瑚礁、深海生物等为核心,两者生物群落差异显著。
青海湖的旅游与生态价值突出,但需明确其非海属性,以避免误导公众对自然地理概念的认知。保护青海湖需关注盐度平衡、物种保护及流域治理,维护其作为高原湖泊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