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主要源于以国为氏和少数民族改姓,是中国人口数量排名前二十的大姓之一。得姓始祖可追溯至上古颛顼帝后裔曹挟,其封地“邾国”灭亡后,子孙以“朱”为氏;另有部分来源于鲜卑、蒙古等民族汉化改姓,以及历史中的赐姓或避讳改姓。郡望以沛郡、吴郡、河南郡为核心,形成多个支系。
得姓于邾国是朱姓最核心的起源。西周时期,曹挟受封于邾国(今山东邹城),后被楚国所灭,邾国王族为纪念故国,去掉“邾”字的“邑”旁,以“朱”为姓。这一支系因迁徙广泛,成为后世朱姓的主体来源。鲜卑族改姓则是南北朝民族融合的产物,如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将“浊浑氏”“朱可浑氏”等复姓改为单姓“朱”,融入中原姓氏体系。元朝蒙古贵族朱尔吉特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等,也在历史演变中改为朱姓。
郡望分布与迁徙推动朱姓扩散。沛郡朱氏(今江苏沛县)在汉代因朱氏家族崛起成为名门;吴郡朱氏(今江苏苏州)在唐宋时期因文化繁荣而壮大;河南郡朱氏(今河南洛阳)则因政治中心迁移形成聚居地。从魏晋到明清,朱姓随战乱、经济开发逐步向南方迁移,江浙、福建、广东等地成为主要分布区,并与当地文化融合。
历史名人与文化影响强化了朱姓的传承。朱熹作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推动儒家思想发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深刻影响中国政治格局。“朱子家训”“紫阳书院”等文化符号,成为朱姓宗族认同的重要纽带。近代以来,朱姓在海外的华人社群中也延续着宗祠文化和寻根传统。
朱姓历经三千年演变,从单一血缘到多元融合,既保留宗族脉络,又承载文化符号。如今,朱姓人口广泛分布于中国各省及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华姓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