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档立卡户 不是终身制 ,其身份和待遇与贫困状况及政策执行情况密切相关,具体说明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政策背景
-
定义
建档立卡户是扶贫工作中对贫困家庭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建立扶贫档案和发放扶贫卡,记录家庭收入、资产、致贫原因等信息。
-
政策目标
该机制旨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实施针对性帮扶,助力其通过产业、技术等手段实现脱贫。
二、建档立卡户的存续条件
-
动态管理机制
建档立卡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定期复核和调整。若家庭收入、财产等指标不再符合贫困标准,将退出建档立卡。
-
退出标准
中国官方明确,到2020年底,我国已基本实现全面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需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医疗、教育、住房有保障)且人均纯收入达标,方可退出。
三、政策调整与过渡期
-
2020年后的政策转变
脱贫后进入五年过渡期,仍可享受部分扶贫政策补贴(如养老保险代缴等),但部分政策(如低保)会逐步转为个人缴费。
-
长期扶贫与兜底保障
对于极少数无法通过产业帮扶脱贫的家庭,可能纳入兜底保障体系(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但这种情况属于特例,并非普遍现象。
四、总结
建档立卡户的存续以家庭经济状况为核心,与国家扶贫政策执行和脱贫目标紧密相关。政策设计注重“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精准退出”,既避免终身制导致资源浪费,又确保真正需要帮扶的家庭能持续获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