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选择在绵阳设立并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三线建设战略布局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中苏边境对峙,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事件成为导火索。为加强国防科技实力,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决策,将大量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迁往内陆腹地。绵阳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势复杂(龙门山脉环绕,兼具靠山、分散、隐蔽的地理优势),成为理想的三线建设选址。
二、核技术领域的战略需求
绵阳九院作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核心机构,承担着核武器研制与国防科技前沿探索的使命。1964年氢弹试爆成功后,为应对潜在核威胁,苏联提出“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战略,中国需提升自主核技术能力。绵阳凭借地理优势和科研基础,成为我国唯一计划单列的核武器生产研制单位,为维护国家核威慑能力提供了核心支撑。
三、科研与产业基础
-
科研资源集聚
绵阳聚集了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形成覆盖核物理、高能激光、计算科学等领域的科研集群,形成“西部硅谷”。
-
人才培养与团队优势
两院院士近30名,占四川院士总数的一半以上,汇聚了大批顶尖科研人才。这种学术氛围为持续创新提供了保障。
-
产业延伸与融合
九院在绵阳设立后,通过科技城建设推动军民融合,与高校(如西南科技大学)合作,形成科研、教育、医疗、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九院选绵阳是历史战略、技术需求与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我国核技术从无到有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