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淤积淀粉样物质(俗称“淀粉心”)是一种因异常蛋白质沉积在心肌组织中导致的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关键亮点:①发病隐匿易误诊,但近年诊断率提升;②分为轻链型(AL)和转甲状腺素蛋白型(ATTR)两类;③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但预后较差需终身管理。
心脏淤积淀粉样物质的本质是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轻链或转甲状腺素蛋白)形成纤维样物质,像“胶水”一样黏附在心肌细胞间,逐渐取代正常组织。这些沉积物会干扰心脏的收缩和电信号传导,导致心脏壁增厚、弹性下降,最终引发限制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症状包括活动后气短、下肢水肿、低血压,部分人伴随腕管综合征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腹泻、尿潴留)。
临床诊断需结合多项检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肌颗粒样回声和心腔扩大;心脏核磁共振(CMR)能敏感捕捉早期淀粉样沉积;心肌活检是确诊“金标准”。治疗分为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轻链型需化疗或干细胞移植清除异常蛋白;转甲状腺素蛋白型可用氯苯唑酸稳定蛋白结构。心衰患者需严格限盐利尿,但需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加重低血压的药物。
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确诊进展至中晚期。建议不明原因心衰、左室肥厚或低压差主动脉瓣狭窄的高龄患者主动筛查,通过多学科协作(心内科、血液科、影像科)提高早诊率。目前虽无法完全清除已沉积的淀粉样物质,但规范治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