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内或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活检发现血吸虫卵,是诊断血吸虫病(尤其是肺血吸虫病或异位血吸虫病)的关键依据,提示虫卵已沉积于肠道或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其他器官(如肺、脑),引发局部炎症、肉芽肿或纤维化病变。患者常伴有腹痛、腹泻、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肠梗阻。
-
病症关联性:血吸虫卵在直肠或乙状结肠黏膜的检出,直接指向血吸虫感染。成虫通常在门静脉系统寄生,虫卵可逆流至肠壁或经血液播散至肺、脑等器官,导致异位损害。肺血吸虫病表现为咳嗽、胸痛,X线可见粟粒状阴影;脑部受累则可能引发癫痫或偏瘫。
-
病理机制:虫卵沉积引发免疫反应,形成嗜酸性肉芽肿,急性期表现为黏膜充血、溃疡,慢性期导致肠壁增厚、息肉甚至癌变风险。肝脏因虫卵阻塞门静脉分支而纤维化,晚期出现腹水、脾肿大。
-
症状与病程:急性期以发热、腹泻、肝区压痛为主;慢性期可能无症状或反复腹痛;晚期因肝硬化或肠狭窄出现营养不良、呕血。儿童感染可致发育迟缓(侏儒症)。
-
诊断与治疗:除活检外,免疫学检测(如环卵沉淀试验)可辅助诊断。病原治疗需用吡喹酮,晚期患者需手术缓解肠梗阻或门脉高压。
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重复感染或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器官损伤。疫区接触史者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