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瓣膜脱垂是一种后天性心脏病,指两个或以上心脏瓣膜同时发生结构异常(多为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导致关闭不全或狭窄,主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典型症状包括劳力性心悸、气促、心绞痛,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治疗需结合药物控制与手术修复/置换瓣膜,预后与早期干预密切相关。
病因与病理机制
- 风湿性心脏病是首要病因,链球菌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可损伤多个瓣膜,造成粘连、增厚或钙化。
- 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瓣膜发育异常、高血压等也可能导致多瓣膜病变,但占比相对较低。
- 瓣膜脱垂会扰乱血流动力学,例如二尖瓣反流加重左心房负荷,主动脉瓣狭窄减少心输出量,最终引发心肌肥厚或肺淤血。
典型症状与并发症
- 呼吸困难(活动或平卧时加重)、心悸(心跳不规则)、乏力(供氧不足)是三大核心表现。
- 晚期可能出现下肢水肿、晕厥(脑供血不足)或咯血(肺静脉高压)。
- 并发症包括房颤、急性肺水肿及血栓栓塞,需警惕猝死风险。
诊断与治疗选择
- 超声心动图是确诊金标准,可直观显示瓣膜形态与血流异常。
- 药物控制:利尿剂(减轻水肿)、β受体阻滞剂(稳定心律)、抗凝药(防血栓)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治。
- 手术指征:心功能恶化时需手术,优先考虑瓣膜修复(保留原生组织),严重者则置换机械/生物瓣膜。微创技术(如经导管手术)创伤更小。
预防与日常管理
- 积极治疗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可降低风湿热风险。
- 术后患者需终身服用抗凝药并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或感染。
-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延缓瓣膜进一步损伤。
早期发现与规范治疗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若出现不明原因气短或胸痛,应尽早就医排查。